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河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巡视员,河北省药学会秘书长刘骁悍为您详解购药就医的消费攻略。
用药无小事,买药也一样。”根据自己在医药安全领域多年的监管经验,河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巡视员刘骁悍说到,“安全购药”已成为消费者的关注焦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买到假药上当受骗的消费案例仍不少见。刘骁悍表示,要保证购药安全,关键是在药品销售渠道、价格和宣传语上有正确的判断,时刻绷紧“安全弦”。
1 购药途径
从购药途径上看,公众主要在医院、药店和网络购药,这些途径的采购环节最容易让假冒伪劣药品“钻空子”。 “如果进药渠道不规范、不合法,很难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刘骁悍称,资质不全的农村基层卫生诊所是不明渠道和非法渠道采购药品的“重灾区”,药监部门曾在个别农村小诊所里查到假冒伪劣的狂犬疫苗和胰岛素,其内容物均是注射用水。 如果买到这样的药品,不仅对治病没有效果,而且可能危及生命,建议消费者尽量到正规、有一定知名度的药房购药,网上购药时,更要擦亮眼睛,认准合法资质
2 药品价格
购药价格上,对于市面上同种、不同价的药品,尽量避免“唯低价论”。刘骁悍表示,这些药品通常都符合《中国药典》标准,依法检测合格,但其各类成分含量多少却不尽相同。 以中成药复方丹参片为例,药监部门曾选择十几种不同品牌,售价几元到十几元不等的复方丹参片进行抽检,结果显示这些药品均含有三七、丹参等药材,依法检测合格,但实际投料上,三七成分依照组方“足料”的却只有两种品牌。其结果表现在疗效上,难免会大打折扣。“化学药品也有同样问题,因此建议消费者不要购买同一种药品中最便宜的,尽量选择大药厂、大品牌的药。”刘骁悍说。
3 药品宣传
药品宣传上,凡有“药到病除”、“七天根治”等断然性语言的,一定不要购买。“这样的宣传字眼本就是违法的,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并不存在,对治疗疑难杂症过于‘灵光’的药也可能非法添加了有害化学药品。”刘骁悍称,降压、降糖、治癌药,进口药,名贵中药和保健品是最易藏“猫腻”的几类药物。当它们与极尽夸张的宣传语相遇时,消费者脑袋里的“安全弦”就该绷紧了,尤其是分辨能力较差、易被“忽悠”老年群体,更应提高警惕。
此外,如果你的“专业储备”不足,难辨药品真伪,不妨“借力”把关。刘骁悍介绍,河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4年推出了“药安食美”社会共治平台,这一软件包括“查质量”、“投诉举报”、“曝光台”等核心模块,为消费者推送相关部门依法查处的所有假劣药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