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药学会
AAAAA级学会

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抗微生物药物常见的使用误区

2023-11-24

世界卫生组织多年来呼吁各国重视微生物耐药问题,为了提高全球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认识,并鼓励公众、卫生工作者和决策者采取最佳做法,阻止耐药性感染的进一步出现和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从2020年起将每年11月18日至24日确定为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
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

今年的“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主题是“齐心协力,预防微生物耐药”。人们在生活中错误的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容易引起微生物耐药,今天邯郸市人民医院药剂科总结了有关抗微生物药物使用的九个误区,请您看看,您了解几个?


用药九大误区


误区一:抗微生物药 = 消炎药
抗微生物药和消炎药是两种不同的药物。
消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可以减轻和消退炎症,并使炎症引起的疼痛得以缓解。
抗微生物药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作用于引起炎症的微生物,可杀灭致病细菌。炎症并不是都由微生物引起。




误区二:感冒、发烧、拉肚子时,自行服用抗微生物药物
目前发现的能致病的微生物有数百种,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只有在明确具体病原微生物的前提下,针对“病原”选择合适的抗微生物药物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平时出现感冒、发烧和拉肚子这些症状,并不是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依据,不应在无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强求医生开具抗微生物药物,更不应自行服用抗微生物药物。

误区三:用药后看不到效果就加量或者换药?
一些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需要达到有效浓度后持续一段时间,才会发挥效果。即使加大药物用量,药物浓度继续增高,也不会加快药效,所以不要擅自更换药物用量或频繁更换抗菌药物类型。

误区四:症状减轻或消失就自行停药
机体在自身免疫力和抗微生物药物的共同作用下将促进体内感染的微生物消灭清除。病情好转说明治疗有效,但不能根据症状好转就自行停药,未被清除的的微生物可能死灰复燃,让感染卷土重来,不同部位、不同病原体的感染疗程不同,需按医嘱完成抗感染治疗疗程。

误区五:药物品种越多越有效?
  原则上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联合用药可能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或者导致细菌耐药性。只有在有明确指征以及医生评估有需要的情况下才能联合用药:如病原菌尚未查明的或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需长疗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时剂量可适当减少,且临床证明同样有效等。
误区六:抗微生物药物不是越新越好,越贵越好
每个抗生素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不能简单的用价格来判断其是否好与坏。
抗微生物药物种类较多,每一种都针对不同病原体。只要这种抗微生物药物对感染疾病的病原体敏感、临床疗效好,就是好药。抗微生物药物应阶梯用药,病原学明确的感染不需要使用广谱或超强抗菌药物,以防产生耐药性。

误区七:和家人或朋友分享抗微生物药物
很多家庭药箱的常备药中就包含了抗微生物药物,但分享药物不可取。药物均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在不清楚过敏史的情况下随意用药可能有风险;另外,不同人群、不同病情、不同病原体,选择药物各不相同,切勿让好心办坏事耽误了病情。同时,家中不建议大量囤药,造成医药资源浪费的同时还可能增加滥用药物的风险。

误区八:手术后为了防止感染继续长期用抗菌药物
手术后担心感染,自行服用抗菌药物不可取。目前的循证证据显示术后延长抗感染药物使用时间,不能降低感染的风险,同时还增加微生物耐药的风险。

误区九:特殊人群讳疾忌医谈“药”色变
孕产期妇女经常因为担心用药影响宝宝健康,生病时硬抗,比如出现明确诊断的感染性疾病如流感、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乳腺炎时,硬抗不可取,不但会延误病情,还可能给腹中的胎儿带来生命危险,需要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选择安全的抗微生物药物进行足剂量、足疗程治疗。

滥用抗微生物药物的危害




诱发微生物耐药

科学家证实,成群的细菌在被杀死时会发出“尖叫”(坏死信号传递),来提醒附近的细菌,危险来了。死亡细菌的利他主义特征最终提高了整个菌群的生存率。在细菌群中,接触低剂量的抗菌素药物实际上就会促进病原体的耐药性获得,如果多次使用同一种抗微生物药物,便会产生“耐药性”。

增加药源性疾病发生率

药源性疾病发病率有日益上升的趋势,滥用抗微生物药物会增加药源性疾病如过敏、白细胞下降、二重感染等的发生率。

浪费医药资源并可造成环境污染

不合理的抗微生物药物使用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也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负担。环境中广泛残留的药物对微生物进行持续选择作用,从而产生越来越多耐药菌,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稳定造成了巨大的、潜在的危害。


文章来源:邯郸市人民医院药剂科